部門 |
需求 |
人數 |
崗位工作 |
合作 導師 |
聯系方式 |
202 |
化學工程、化學工藝、動力工程、工程熱物理等專業;能夠運用化工流程和計算流體力學軟件(CFD、Barracuda等)進行工藝過程及反應器模拟;具有良好的科研素養,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過2-3篇與模拟相關研究論文;服從團隊的工作安排;具有加壓流化床、氣流床相關過程的模拟經驗者優先考慮。 |
1 |
主要從事加壓流化床煤氣化過程模拟,以及放大規律研究;循環流化床氣化-熱解過程模拟,工程放大技術開發。 |
畢繼誠 |
0351-4072379; bijc@sxicc.ac.cn |
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專業;熟悉超臨界水氧化、超臨界水氣化和廢水處理等相關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過2-3篇期刊論文,具有超臨界條件下耐腐蝕材料研發經驗者優先考慮。 |
1 |
主要進行超臨界水氧化處理廢水和超臨界水氣化方面的基礎研究及技術開發,包括反應器材質評價及選擇、工藝試驗、工藝設計及工程放大。 |
301 |
無機非金屬或物理化學專業,且具有獨立開展分子模拟與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熟練運用常用的計算軟件:Gaussian09, Materials Studio7.0, ADF, Hyperchem, VASP, Spartan等;已發表SCI論文2-4篇(模拟計算相關)。 |
1 |
拟開展課題:“從多尺度認識煤的灰化學”:主要利用分子動力學及量化計算等手段從微觀角度闡明煤灰組成和結構對熔融及流動過程的影響、高溫下煤中礦物質的反應動力學、煤中礦物質與有機質結構的相互作用機制及相關動力學研究。 |
李文 |
0351-4044335; liwen@sxicc.ac.cn |
603 |
C1化學、多相催化或工業催化等相關實驗領域;博士學曆為國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機構,具有國外工作經曆者優先考慮。身心健康、責任心強,勤奮踏實,有良好的團隊合作和為科研事業奉獻的精神。 |
2 |
崗位1:主要從事合成氣、甲醇定向轉化催化劑研制及機理研究。 崗位2:主要從事生物質催化轉化制化學品。 |
樊衛斌 |
0351-4199009; fanwb@sxicc.ac.cn |
604 |
納米材料化學相關專業背景,具有納米顆粒結構調控合成經驗,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過英文SCI論文,具有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能夠獨立開展科研工作; |
1 |
崗位1:按照課題組現有項目進度要求,主要研究過渡金屬氧化物表面結構調控、晶相結構衍變及其與催化性能間構效關系。 |
呂寶亮 |
0351-4063121; lbl604@sxicc.ac.cn |
催化相關專業背景,熟練原位表征技術,具有過渡金屬氧化物體系研究經驗的優先,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過英文SCI論文,具有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能夠獨立開展科研工作。 |
1 |
崗位2:按照課題組現有項目進度要求,從事項目相關反應過程的原位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原位紅外、原位拉曼、原位電鏡等。 |
612 |
物理化學、多相催化專業;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科研創新思維能力;有團結協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
2 |
主要從事催化劑制備與反應評價、表征及數據分析處理,發表研究論文。 |
陳建剛 |
0351-4040290; chenjg@sxicc.ac.cn |
902 |
物理化學、化學工程、工業催化專業;了解合成氣催化轉化最新發展動态,從事過合成氣轉化、氫甲酰化反應、分子篩以及碳材料制備和應用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績,曾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富有創新意識,具有獨立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英文閱讀及寫作能力強;具有海外經曆者優先。 |
1 |
合成氣催化轉化制備醇、醚以及烯烴等高效多功能催化劑的研究通過課題的開展,尋求構建和改進多功能膠囊催化劑制備的新工藝,研究催化劑在合成氣高效轉化中的功能機理及應用價值。完成相關項目的研究工作并協助進行項目的彙報和結題。 |
譚猗生 |
0351-4044287; tan@sxicc.ac.cn |
903 |
化學、物理或材料科學專業;品學兼優,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科研創新思維能力;有團結協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身體健康,年齡在32周歲以下。 |
1 |
針對碳一化學(包括甲烷轉化、CO2轉化、費托合成等)的共性關鍵基礎科學問題,利用原子層沉積技術設計新型納米催化劑,對催化劑進行表界面結構精準調控,并對其進行表征和性能評價,研究其催化機理,撰寫論文,申請專利,開發其應用。 |
覃勇 |
0351-4040081; qinyong@sxicc.ac.cn |
904 |
炭材料專業或煤液化方向,擁有較強的研究背景和英文寫作能力。工作踏實,有團隊精神,有責任感,易溝通,有實踐經驗者優先。 |
1 |
開展煤液化殘渣中重質産物的分離和結構控制、制備可紡瀝青和瀝青碳纖維的相關工作。 |
申文忠 |
0351-4053091; shenwzh@sxicc.ac.cn |
907 |
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或材料科學等相關專業;在有機合成、高分子合成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具有膜用高分子材料、離子交換膜研究經曆者優先。 |
1 |
主要從事膜用有機高分子材料的設計合成和離子交換膜的制備及性能研究。 |
李南文 |
0351-4040462; linanwen@sxicc.ac.cn |
908 |
計算化學、計算物理相關專業,博士期間教育背景良好。 |
2 |
崗位1:使用機器學習方法理解催化反應機理,着重研究費托合成過程。預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尋找篩選費托催化劑的有效描述符,尤其是各種相态或摻雜的鐵基催化劑;(2)(2)結合組内正在開發的基于自由能的結構搜索方法,用機器學習方法建立合成氣分壓,溫度等反應條件于催化劑表面重構結構之間的相關性;(3)開發基于機器學習的密度泛函緊束縛(DFTB)參數化方法。 |
JAMES LEWIS; 劉星辰 |
0351-4040895;liuxingchen@sxicc.ac.cn |
崗位2:用基于機器學習算法構建的力場研究表界面結構。擴展課題組開發的高效機器學習勢場,在許多不同的體系中的應用。表界面結構體系,即氧化物負載的催化劑,例如Ga-O負載的GaN催化劑或Ti-O負載的Co-O催化劑。 |
專業方向為數據分析、譜學理論、理論物理。身心健康,責任性強,勤奮踏實,有良好的團隊合作和為科研事業奉獻的精神。博士學曆為國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機構;具有國外工作經曆者優先考慮。 |
2 |
主要從事新型能源轉化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的理論預測,熟練使用各種理論計算工具(量子力學及動力學程序),從結構的預測出發,到譜學性質的分析和表征,提出材料性能與結構的關聯,走向設計的能源材料基礎研究。 該崗位會與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國際化表面材料實驗室(syncat@beijing)緊密合作 (北京懷柔;http://www.syncatbeijing.com)。工作地點為北京和太原。 |
溫曉東 |
010-69667816; wxd@sxicc.ac.cn |
913 |
物理學、化學、電子學、材料科學等相關專業,具有半導體物理學、物理化學、電化學、或材料科學基礎等基礎知識,有太陽能電池研究經曆者優先。 |
2 |
主要從事鈣钛礦太陽能電池基礎理論和産業化研究。 |
陳加藏 |
0351-4845811; chenjiazang@sxicc.ac.cn |
化學化工、膜科學、環境、材料科學、物理學、電子學等相關專業,具有光催化、膜科學、半導體物理學、物理化學、電化學、或材料科學基礎等基礎知識。 |
2 |
從事光催化膜反應體系、膜狀光催化劑的設計和制作。 |
700 |
有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其他與碳纖維制備相關的研究經驗;具有良好的科研素養,可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具有良好的英文寫作能力;服從團隊的工作安排;曾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高質量文章者優先。 |
1 |
主要從事碳纖維制備過程中聚合階段分子結構調控與優化,紡絲階段分子聚集态結構的調控與優化,預氧化炭化階段纖維結構調控及構效關系研究,以及碳纖維後處理方面的研究中的某一項研究工作。 |
呂春祥 |
0351-4041161; lucx@sxicc.ac.cn |
702 |
有化學化工研究經驗,有瀝青研究經驗者優先錄用。 |
2 |
崗位1、高相容性的瀝青-萘-分散劑體系的構建及直接成球性能; 崗位2、瀝青的組成結構與O2的反應活性及催化氧化機理研究 |
李開喜 |
0351-4250292; likx@sxicc.ac.cn |
材料制備專業方向,具有良好的科研素養,可獨立開展科學研究。 |
1 |
從事下列任一研究工作:(1)苯乙烯-二乙烯苯樹脂球制備;(2)瀝青基炭材料;(3)變壓吸附;(4)炭材料作為催化劑載體;(5)小球與織物的複合。 |
705 |
材料學或化學工藝專業;有瀝青化學、液相炭化或者靜電紡絲工作經驗者優先。 |
1 |
煤炭液化殘渣基納米炭纖維無紡布的制備及電化學性能研究。 |
宋燕 |
0351-2021135; yansong1026@126.com |
電化學專業,有超級電容器、锂離子電池、锂-硫電池以及全固态電池(電容器)方面研發工作經驗的優先。 |
1 |
動力锂離子電池用瀝青基中間相炭微球的制備及結構設計。 |
707 |
化學專業,受過良好的研究訓練,有較強的學術興趣,發表過較高檔次的研究論文。有電催化或锂空電池研究經曆者優先考慮。 |
1 |
高性能石墨烯基新型電催化劑的合成與應用基礎,研究氧氣電催化還原,高性能锂空電池的電極材料及其器件,或CO2的定向電催化轉化。 |
王俊中 |
0351-4040407; wangjz@sxicc.ac.cn |
化學、高分子、材料或物理專業,受過較好的研究訓練,有較強的學術興趣,發表過比較好的論文。有锂電池研究經曆者或者高檔次論文發表者優先考慮。 |
1 |
面向能量儲存和轉化的高性能先進材料的合成與應用基礎,如新型電池電極材料的探索,如锂電新型正極材料、石墨烯基負極材料或快離子隔膜的制備。 |
709 |
應屆博士畢業生,化學化工、材料學、電化學或固态物理等相關專業,博士階段開展锂硫電池等電化學儲能器件的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寫作和交流能力,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以上;熱愛科研、踏實認真、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科研創新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
1 |
開展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锂硫電池的研究工作,通過開發新型硫/炭複合材料、電解液和Li負極等,改善锂硫電池循環使用壽命,為锂硫電池的産業化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導。 |
呂春祥、陳成猛 |
0351-4189683; ccm@sxicc.ac.cn |
應屆博士畢業生,化學化工、無機材料學、高分子材料等相關專業,具有炭/金屬複合材料、炭/高分子、炭/陶瓷材料等碳基功能材料領域研究背景者優先。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寫作和交流能力,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以上;熱愛科研、踏實認真、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科研創新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
1 |
開展納米金屬/炭功能型複合材料的設計、制備和應用基礎研究工作。采用有機金屬化合物、有機金屬高聚物、無機金屬鹽等材料,通過模拟和實驗相結合的手段實現其結構與功能化的可控可調,進而制備納米金屬粒子均勻分布的炭基複合材料,為電子、熱管理、電磁屏蔽等領域提供全方位的功能化材料與解決方案。 |
710 |
具有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紡織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有紮實的專業基礎,能獨立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動手能力較強,有良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所從事的方向有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熟悉碳纖維的制備工藝,具備較好的英語水平,在相關領域發表過高水平SCI論文。 |
1 |
高性能碳纖維的制備及工藝過程模拟,可選課題:基于聚丙烯腈體系開發特種纖維材料制備技術,開展前驅體設計與合成,研究紡絲過程中絲條微觀結構的可控性和均一性,探索快速預氧化技術,研究碳纖維結構、性能的構效關系;或進行前驅體合成過程、紡絲過程、氧化碳化過程的模拟研究工作。 |
張壽春 |
0351-2115603; zschun@sxicc.ac.cn |
具有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有紮實的專業基礎,能獨立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動手能力較強,有良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所從事的方向有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熟悉複合材料的制備技術及表征,從事過碳纖維表面改性、熱塑性複合材料制備、樹脂改性、或複合材料分析表征方面的工作,具備較好的英語水平,在相關領域發表過高水平SCI論文。 |
1 |
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制備及結構性能調控,可選課題:特種樹脂體系的合成及改性,碳纖維表面處理技術,特種上漿劑的設計及性能研究,碳纖維/樹脂界面性能調控,高效預浸料制備技術,複合材料的快速成型技術,複合材料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相關性。 |
711 |
高分子化學、複合材料等材料相關專業背景,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以第一作者在高水平雜志發表過與招收研究方向相關的論文;團隊合作精神和協調溝通能力較強;已獲博士學位或近期内能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
2 |
主要研究課題為高性能複合材料制備,具體包括新型樹脂材料合成和機理研究、纖維表面處理、複合材料界面改性及評價、複合材料制備及性能表征,為高性能複合材料研發提供理論基礎與指導。獨立撰寫項目申請報告,積極參與項目申請工作,發表課題相關高質量國際期刊論文并申請技術專利。 |
吳剛平 |
0351-2115323; wgp@sxicc.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