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信息
當前位置: 首頁 >> 就業信息 >> 正文

深圳市人民醫院2020年博士後招聘簡章

發布時間:2020-11-05 10:35:24       來源: 大學生就業創業中心       作者:李華清       點擊:

深圳市人民醫院是深圳市首家“三級甲等”醫院,為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和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覆蓋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教育為一體現代化綜合性研究型醫院。現有職工4800餘人,開放床位3500張,有醫療和科研設備價值17.5億元。醫院科研技術平台有實驗室13400平方米,大型科研設備8000萬。2019年醫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7項。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2020年拟面向海内外公開招聘進站博士後。

一、招聘條件:

1、國内外大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生物信息學等專業,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身體健康,年齡在35歲以下(有海外經曆的年齡可以放寬);

2、對以下各科研方向具有濃厚的科研興趣(見招收專業方向);  

3、以第一作者(共一需排位第一)發表SCI研究論文1篇(影響因子5分或者更高)以上;

4、有較強的英語閱讀能力和英語寫作能力;

5、做事認真踏實,責任心強,有良好的與人相處和溝通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二、聘期待遇:

1、在站期間醫院支付年薪24萬(稅前),另外住房補助每月0.3萬。按照有關規定享受本單位同類在職職工同等的社會保險、公積金等“四險一金”福利待遇。

2、在站期間,開題和中期考核合格者享受深圳市政府每人每年18萬元的博士後生活補貼(合計稅前36萬元);

3、優秀的出站博士後,可優先留在醫院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或臨床工作;

4、在站期間享受醫院對科研立項、著作、論文、成果、專利等的獎勵;

5、博士後出站留深工作享受深圳市政府30萬科研補貼和160萬人才住房補貼(具體情況見深圳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網站相關政策文件)。

6、博士後人員進站可選擇落戶深圳,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辦理随遷入戶。

三、研究方向

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

拟招聘人數

呼吸系統疾病

1)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研究;2)慢阻肺的基礎與臨床研究;3)肺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2名

神經病學

神經病學基礎與應用研究

1名

醫學影像學

醫學影像和分子影像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1名

消化内科學

消化道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2名

麻醉學

麻醉學基礎與藥理學研究

1名

風濕免疫學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1名

傳染病學

病毒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1名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1名

腎髒病學

腎髒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2名

血液病學

白血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1名

普通外科學

1)肝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2)結直腸的基礎與臨床研究;3)乳腺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3名

骨科學

1)骨質疏松病理機制及修複研究;2)治療骨關節疾病的生物材料的研究;3)手外科基礎與臨床研究

3名

轉化醫學

1)幹細胞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2)腫瘤幹細胞免疫治療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2名

臨床研究中心

1)腫瘤微環境與免疫逃逸;2)抗腫瘤治療新靶向藥物及機制;3)CTC與腫瘤耐藥;4)肺小結節的發生及進化機制

2名

産科

1)生殖免疫學;2)幹細胞再生醫學和轉化醫學

1名

核醫學

1)腫瘤微環境及分子成像及轉移癌核素靶向治療;2)PET、SPECT顯像劑及治療放射性藥物的研究。

1名

神經外科

神經腫瘤和腦血管病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

2名

生物治療室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1名

内分泌學

内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1名

腫瘤放療科

惡性腫瘤放化療療效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1名

腫瘤學

1)腫瘤血管正常化與腫瘤微環境;2)腫瘤的靶向診斷與治療;腫瘤信号通路研究;

3名

重症醫學科

1、感染相關基礎與臨床研究;
 2、高脂血症基礎與臨床研究。

2名

手顯微外科

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力學

1名

胸外科

肺癌臨床與基礎研究

2名

四、聯系方式及應聘程序:

   将個人簡曆發送至郵箱2215177278@qq.com抄送bs_haojob@163.com ,郵件标題請注明“應聘博士後+姓名+碩博招聘在線”。我們将進行簡曆的篩選,通過後将邀請您到本部面試。聯系人:陳老師    聯系電話:0755-25533018轉2450  

地址:深圳市東門北路1017号深圳市人民醫院科研科,郵編:518020


博士後合作導師簡介


      邱晨教授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帶頭人、深圳市人民醫院院長、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深圳市2014年及2016年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候補人選;深圳市人大代表、廣東省人大代表。現任《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柳葉刀-呼吸醫學雜志(中文版)》、《廣東醫學》等雜志編委、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委員、省醫院協會副會長、省醫學會呼吸分會副主委、深圳主委。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6項;主編、副主編5部、參編4部;多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及省科技計劃項目十餘項,發表SCI論文30餘篇、參加制定國家“指南”、“專家共識”7項。主要研究及招生方向:支氣管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李富榮教授  博士生導師,深圳市高層次國家領軍人才,深圳市人民醫院轉化醫學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國家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主任,廣東省幹細胞與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幹細胞與細胞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1.幹細胞技術與臨床轉化。1.抗肺癌幹細胞DC疫苗的研究;先後承擔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項目,在研資金2000萬元。發表SCI論著30餘篇,總影響因子超過250分,獲國家發明專利1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40餘人。聯系電話:18025388855; E-mail:frli62@163.com

      戴勇教授 博士、主任醫師(二級),博士研究生導師。2013年3月獲得美國傑出人才,廣東省A類人才。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自身免疫性疾病精準醫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學腎髒内科與血液淨化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貝勒盛威醫療集團和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訪問教授。長期從事内科學、免疫學、遺傳學和實驗醫學的科研工作,承擔和完成各級研究課題80項,其中以項目第一負責人承擔和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部省級課題17項,部省級課題20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0項,其中已獲授權發明專利19項。在國内外發表論文614篇,其中在國外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50篇,總引用次數超過3000次,其中單篇引用最高387次。主編或者參與編寫專著8部,其中3部國外專著,獲科研成果獎22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本團隊有博士4人,其中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人才”2人,碩士科研助理6人,在站博士後8人,已出站博後2人,在讀研究生5人,博士生2人。ORCID:https://orcid.org/0000-0002-6840-9158

      郭毅教授 主任醫師,神經内科主任,同濟醫科大學畢業,留學德國并獲得德國醫學博士。擅長腦血管病、神經調控、認知、心身疾病的診治及研究;在國内首先開展基于腦電的腦疾病腦網絡組圖譜方面的研究以及基于腦電的經顱磁刺激研究。與霍普金斯及斯坦福大學開展了密切的學術交流合作,旨在建立華南地區最大的神經病學疑難診斷及無創神經調控治療平台。

      鄒良玉教授  博士、主任醫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者。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複雜志、執行編委;中國卒中學會青年委員, 廣東省神經病學學會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廣東省神經病學學會癡呆學組委員,廣東省卒中學會卒中後認知障礙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腦血管病防治與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健康管理協會腦與神經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方向為阿爾茲海默病臨床與基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等9項。共發表SCI論文近30篇。

      周伯平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深圳市龍華分院院長、國家二級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主持4項國自然,2項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10餘項省、市級課題。發表300餘篇學術論文,IF≥ 5.0的18篇,以重要作者在New Engl J Med、Nature等一流期刊發表論文。獲中華預防醫學會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及深圳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多項。主編Diagnostic Imaging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病毒性肝炎等7部專著。肝病綜合診治團隊以乙肝、肝癌、肝脂肪變等緻病機制、診斷試劑及藥物研發為方向,自2016年底建設以來以第一單位或通訊單位發表26篇SCI,獲得10項國家級及11項省市等項目,受理8項專利,出版2部書籍。目前,團隊共計1名學術帶頭人、核心人員2名、博士後10名、博士專職科研人員3名、碩士專職科研人員5名等23名。

      李先明教授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深圳市腫瘤研究所副所長,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深圳市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擔任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放射治療醫師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委會學組委員或顧問;同時擔任廣東省醫學會、廣東省醫師協會、廣東省抗癌協會放療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編委等職。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市級科研課題10餘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三等獎2項。發表SCI10餘篇。培養碩士、博士生及博士後人員20餘名。團隊另有博士後合作導師1名(李子煌 副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在站博士後3名,縱向課題在研經費近百萬,團隊科研還受廣東省“登峰計劃”經費支持(200萬/年);自2018年招收博士後以來,團隊已發表SCI文章4篇,成功申請國自然青年基金1項,中國博士後基金2項,目前團隊人員與國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合作,争取發表10分以上SCI文章。

      王立生教授 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科主任、深圳市高層次人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腸道微生态,探索雙歧杆菌對大腸癌和炎症性腸病的影響。在2014年王立生主任作為第一負責人的項目《雙歧杆菌抗腫瘤及抗炎效益的研究》獲得深圳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自2007-2016年,本團隊獲得省級立項課題6項,深圳市級課題28項,其中重點項目4項,在國内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國外SCI發表論文40餘篇,最高影響因子5.4分。發明專利60餘項。本團隊現有博士後指導老師2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人。目前共招收博士後1人;博士生4人,畢業3人;碩士生25人,畢業20人。

      徐金鋒教授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深圳市人民醫院超聲科主任、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美國OHSU訪問學者。任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腹部學組副組長;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腹部及淺表副主委,廣東省醫學會超聲分會副主委,深圳醫學會超聲分會主委等學會任職。國家級雜志上發表論文60餘篇,SCI收錄的期刊發表論文32篇,主編專業書籍3部。深圳市人民醫院超聲科是全國最大規模的超聲科之一,為暨南大學碩士、博士培養單位及博士後流動站。為國家超聲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基地、“三名工程”引進張運院士團隊、深圳市超聲醫學工程中心;深圳市及廣東省超聲醫學重點學科,廣東省“登峰計劃”優先發展學科。

      楊大志教授 深圳市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在三甲醫院從事骨科臨床工作30餘年。擅長技術:脊柱腫瘤、頸、腰椎退變性疾病與損傷。率先在本地區開展多項國内領先的新診療技術和高難度手術。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研究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及深圳市科創委科研基金等10餘項課題研究。

      張欣洲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現為深圳市人民醫院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腎内科主任。同時擔任國際腎病學會會員,中華醫學會腎髒病學分會血液淨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位。先後承擔國家教委留學回國人員研究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科技局和暨南大學研究課題多項,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SCI論文10餘篇。近年來,其團隊于2015年申請成立深圳市腎髒疾病重點實驗室,專職科研人員2位,至今已有國家級課題二項,市級課題六項。同時發表國際專業雜志論文20餘篇,2次參與臨床藥物試驗并發表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陳榮昌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衛生部有突出貢獻青中年專家,現任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呼吸病學裝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近5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累計IF>200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次)和三等獎等多項科研成果獎勵;獲得專利22項;獲中國醫師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中國呼吸醫師獎等多個榮譽稱号。

      王繼剛教授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深圳市人民醫院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科室主任。珠江學者講座教授,國家創新藥物研究重大專項負責人,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将成果發表在NEJM、Science、Cell、Lancet Infect Dis、Nat Cell Biol、Nat Commun、Angew Chem Intl Ed、ACS Cent Sci、Nat Protoc、Autophagy、Dev Cell、Cell Death Differ、Semin Cancer Biol、J Control Release、Sci Signal、Oncogene等國際期刊。

      張其清教授 二級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深圳市人民醫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院長、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基金和國際合作項目,國家863、973(分課題)、“攻關”和“支撐”計劃,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新産品計劃、國家海洋示範項目、國家火炬計劃和省部級項目等100多項;發表論文526篇,授權發明專利137項;工程化成果5項,已獲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8個、衛生産品許可證1項,主持和參與制定了我國首部可吸收外科縫合線國家行業标準和多項相關行業國家标準;培養博士後4名,博士51名,碩士291名。獲各類科技獎35項,榮譽獎26個。研究方向:醫用生物材料、組織工程和藥物制劑。

      李曉峰教授 核醫學科主任、腫瘤生物學家、獲得醫學及科學雙博士,中國及美國雙執業醫師, 曆任中美核醫學會主席, 在中國、美國和日本從事核醫學臨床及科研工作26年;在《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等學術雜志發表論文、論著50餘篇;在腫瘤糖代謝顯像和乏氧微環境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獲得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我院核醫學科始建于1986年,新核醫學科及PET中心坐落在新落成内科樓一樓, 目前配備SPECT/CT (GE670)、PET/CT(GE710)及回旋加速器等設備,并設有核素治療病房和核醫學實驗室。

      張波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顱腦創傷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顱底創傷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專家委員會委員。現為國家衛建委、中國醫師協會首 批批準認定的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先後承擔國家和省市課題 20 餘項,獲省級市級科研獎項 10 餘項,在國内外專業期刊發表論文 100 餘篇。

      李莉平教授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導、深圳市人民醫院産科行政主任。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審專家,國家衛健委專家庫成員,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廣東省科技咨詢專家,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協會理事,廣東省醫師協會圍産醫學分會委員,廣東省轉化醫學學會婦幼健康分會委員。研究方向為生殖免疫學,幹細胞再生醫學與轉化醫學。主持科研課題1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SCI論文14篇。榮獲2019年“廣東醫院最強科室之實力中青年醫生”稱号,入選2017年度“廣東省首批傑出青年醫學人才”,2018年“廣州市高層次醫學重點人才”,2015年“廣州市高層次醫學重點人才”以及2014年“廣州市衛生局優秀科技人才”。

      李斌教授 醫學博士,深圳市人民醫院副研究員。2014年博士畢業于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師從甄永蘇院士,随後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9年被深圳市人民醫院以特聘高端醫學人才身份從海外引進,現為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藥物遞送系統、基因編輯技術、抗腫瘤藥物等,近五年發表SCI論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ure Protocols, Cell Research, Nano Letters, Cell Report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交叉學科發表SCI論文12篇(影響因子大于10的論文4篇,中科院分區1區論文6篇)。參編英文專著1本,申請國際專利3項,中國專利2項,國際學術會議Keystone Symposia特邀報告1次。

      羅曉光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畢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優秀博士後出站,獲得WHO獎學金赴美國進修2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帕金森及運動障礙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帕金森及運動障礙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科學會神經退行性變分會委員、《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志》 編委。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3 項,獲遼甯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第一完成人,2017)。

      吳超然教授 日本新瀉大學醫學院麻醉學博士,美國愛荷華大學麻醉學博士後。先後擔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日本九州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副教授。現任麻醉科第一副主任。基礎研究領域為術後疼痛,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1項。在Stroke、Pain、Anesthesiology等神經科學知名雜志發表SCI論文17篇。

      孫雨龍教授 博士,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深圳市地方領軍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A類人才。曾任Mayo Clinic生物醫學工程副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在深圳市人民醫院附屬的深圳市骨科研究所從事轉化醫學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肌腱韌帶生物力學、力學生物學、修複、重建、愈合和軟組織粘連防治,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和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發表80餘篇科研論文,其中SCI論文近70篇。是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SICOT)中國骨科分會基礎學組常務委員、首屆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骨科基礎研究學組委員、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雜志的編委會成員。

      劉雪燕教授  重症醫學主任醫師,科主任,韓國及德國訪問學者,暨南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重症醫學分會全國委員,廣東省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常委,深圳市醫師協會重症醫學醫師分會會長。在感染及多器官功能不全、高脂血症基礎與臨床研究積累了豐富經驗,建立了深圳市唯一的重症生物信息學團隊,先後主持參與科研課題共15項,發表SCI論文14篇。重症醫學科為深圳市最早建立的綜合ICU,現為深圳市重點學科,2019年中國醫院學科科技量排名進入全國百強。


      王光鎖教授  外科學博士,胸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學科帶頭人,暨南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暨南大學博士後導師。現任世界華人腫瘤醫師協會胸部腫瘤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青年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加速康複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吳階平基金會交感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胸外科管理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學會胸外科分會肺癌學組副組長、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加速康複外科(ERAS)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胸部腫瘤防治研究會機器人與微創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先後承擔10餘項海外孔雀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部省級科研課題,累計,科研經費1100萬。發表論文30餘篇,SCI論文數篇,參編專著7部,獲得專利2項。主要研究方向:①肺部結節(尤其小肺癌)的優化處理;②縱隔腫瘤特别是胸腺瘤合并重症肌無力的微創處理;③食管癌的微創處理;④擅長複雜肺癌、胸壁、縱膈腫瘤、氣管原發和繼發腫瘤的切除與重建。科研興趣方向:肺癌複發轉移機制、人工智能影像-液體活檢肺癌早篩分診系統、(多發)肺結節多組學研究、肺移植免疫學。

曾小斌  助理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感染性疾病緻病機制及新藥開發。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 (IF: 15.804)、Phytomedicine、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6篇,其中JCR 1、2區期刊15篇(僅統計重要作者),論文總IF≥ 150,被引用次數高達400。申請專利16項,6項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學科布局等16項。以乙肝、肝癌、肝脂肪變等緻病機制、診斷試劑及藥物研發為方向,

      鄒暢 生物醫學博士、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獲得者。現任深圳市人民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學科帶頭人,深圳市醫學會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主要發起人和秘書長,深圳市抗癌協會基因檢測與分子診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肺癌防治聯盟深圳分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聚焦生物醫學源頭創新應用基礎及臨床轉化研究:肺小結節性癌變的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及早期篩查;腫瘤微環境的空間轉錄組學與耐藥逆轉;液體活檢技術的臨床轉化與應用等。

      姚君 消化内科副主任,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暨南大學聯合博士後導師。2018年獲得廣東省醫學傑出青年人才,2019年獲得深圳市三八紅旗手。2010年獲得“廣東省南粵優秀研究生”稱号。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項,省市級基金5項,獲得深圳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用新型專利授權9項,共發表SCI收錄29篇(第一或通訊作者),總影響因子106.8分,被著名期刊Gastroenterology(IF 20.77)2篇、GIE(IF 7.2)1篇、 Endoscopy(IF 6.108)1篇和Mol Pharm(IF 5.408)1篇。撰寫的《攜帶hIL-10基因的雙歧杆菌治療小鼠潰瘍性腸炎的研究》被評為2012年度廣東省優秀博士論文。研究方向:腸道微生态與免疫治療。

      任莉莉 腫瘤免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靶向腫瘤新抗原/相關抗原的腫瘤免疫治療綜合技術平台的構建及臨床研究、腫瘤微環境浸潤T淋巴細胞的激活及衰竭機制研究、間充質幹細胞臨床研究等。生物治療室先後獲批廣東省幹細胞與細胞治療工程技術中心、深圳市幹細胞與細胞治療重點實驗室、深圳市免疫細胞治療公共服務平台。目前儲備有腫瘤新抗原負載DC疫苗治療技術、針對實體瘤新抗原的TCR-T細胞治療技術、腫瘤浸潤T淋巴細胞(TILs)過繼治療技術等世界先進技術。主要開展①TCR-T細胞治療實體瘤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②腫瘤DC疫苗臨床研究;③間充質幹細胞臨床前及臨床研究;④高壓氧治療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

      彭松林 香港大學博士,主任醫師,獲得“深圳市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B類)”稱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留學2年,長期從事老年骨質疏松及骨折的防治和轉化醫學研究。近5年發表SCI論文30餘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發表IF>10分一篇,通訊作者發表IF>10分1篇,IF>8分2篇,參與發表IF>10分2篇。主持和參與各類科研基金15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瑞士國家基金1項),廣東省科研基金3項,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基金共9項,目前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審評審專家,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康複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基礎學組委員, SCIOT中國區會員,北美脊柱外科學會(NASS)會員、美國骨礦鹽學會(ASBMR)會員,國際骨科研究學會(ORS)會員。

      戴中亮 麻醉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入選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擔任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全國青年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麻醉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委、深圳市麻醉醫師協會理事、深圳市精準醫學分會常委。有豐富的麻醉臨床和科研經曆。承擔國家自然基金4項,廣東省自然基金、廣東省醫學科研基金、廣東省教育廳課題、深圳市臨床科研3030項目等國家和省市級課題,發表過多篇高水平SCI論文。本團隊現在主要研究方向是麻醉藥對阿爾茲海默症影響,能量代謝與圍手術期髒器保護。

      黃維 醫學博士,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院内感染流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院内感染爆發分析(傳染源追蹤、傳播路徑鑒定)、多重耐藥菌的耐藥機制、緻病機制以及新型抗生素及抗生素增效劑的研發。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會會員,先後在結核病(Tuberculosis)、美國呼吸與危重症(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等雜志發表SCI論文多篇。主持多項深圳市科創委及橫向合作項目。同時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及西班牙薩拉格薩大學展開多項國際合作。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深圳市科創委項目5項,橫向合作項目1項。

本期編輯:林丹穎

責任編輯:高甯

責任主編:宋璨奡

信息來源:就業郵箱投遞


會議室預約

Baidu
sogou